新新论坛第五讲——美国对华负面看法是怎么来的

发布时间:2016-05-30 11:24点击:


2016年5月28日晚7:00-9:00,新新论坛第五讲在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主楼E座703室举行,本期邀请到的主讲人为亚桑那州立大学克朗凯特新闻传播学院吴旭教授。本次会议分为两项:一,李明德院长代表学校授予吴旭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客座教授并颁发证书;二,吴旭教授应邀为大家做了“美国对华负面看法是怎么来的”的主题演讲。

本次演讲分为三部分:美国对华的负面看法是怎么来的;美国两种不同的中国观——精英版和大众版;近十五年来美国精英版的中国观变动。

吴教授从美国大选出发,认为美国的政治处于很大的变动中,尽管美国是用美国精英群体的中国观来处理中美关系,但在选举时,美国总统候选人需要通过迎合美国大众的中国观来提高自己的支持率,这样就产生了矛盾。我们不仅要知道美国人为什么误解中国,更重要的是必须知道是不是我们误解了他们的误解。在吴教授看来,美国人对中国的误解是正常的,理解反而是灵光一现的。

吴教授认为,关于美国对华看法,民意有五大核心要素和一种外在诱因: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竞争态势、社会文化因素、宗教信仰因素及军事地缘政治,这五项要素各占25%、30%、15%、20%、10%,这是基本的量化的质化分析;而外在诱因则是媒体,媒体是催化剂、放大镜和扩音器,且与前面的五大核心因素有机粘连,很难剥离区分。吴旭教授分别就这几项影响因素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以及视频展示进行了解释。

第二是美国两种不同的中国观——精英版和大众版。吴教授“中国政府认知与态度”的调查显示,美国精英群体与大众群体关注的重点完全不同,包括中美之间最重要的议题、中美的国际形象比较以及影响美国人中国观的文学艺术作品,精英群体和大众群体都是不一样的。但不管是精英还是大众,他们对中国的理解里没有现代的东西。

第三是过去十五年来美国精英版的中国观的变化,经历了三次变革:半敌半友期、亦敌亦友期、实敌虚友期。在吴教授看来,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民众正在以中国领导人形象取代国家形象,而“镜中我”现象和认知鸿沟将会造成双方更大的误解。

最后,吴旭教授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文明的冲突更多的是认知的冲突,并不是多沟通就能够理解;与此相反,有时候反而是越沟通越误解。

主讲人信息

吴旭,博士,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克朗凯特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终身教职)。199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先后就职于《经济日报》、新华社国内部(1992-1997),参与创办《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赴美留学,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先后获得传播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自2005年起,受聘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克朗凯特新闻学院,教授“战略媒体与公共关系”课程。

撰稿人:卜令艳

摄 影:曹冠雄

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