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上午,智能传播系在线组织召开第二次“学习强科”业务研讨活动,学院副院长、新媒体系教授孙鹤立领学“AI赋能下的学科发展: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观察”,院长汪文斌参会。会议由系主任马晓悦主持。
孙鹤立教授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AI驱动下的产业重构”“AI赋能下的学科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孙鹤立指出,围绕人工智能和数据安全议题,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海宣言提出要加强人工智能监管,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倡导“用技术管理技术”的理念来构建可审核、监督、追溯和信赖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以人工智能提升生活品质和社会福祉。孙鹤立介绍了AI驱动下的产业重构动态,特别是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及其在文生图、文生视频等领域的应用,强调垂直领域大模型和智能体的重要性以及语料数据库在构建和训练大模型中的关键作用,分析了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失衡、用户隐私泄露、技术误用滥用、公民智能算法素养较低等治理问题,以及人工智能对能源、环境及空间媒介技术的影响和潜在挑战。此外,孙鹤立还强调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新闻传播行业的影响深远,指出智能视听和空间媒介技术将是新闻传播学科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并强调了跨学科合作和新技术治理的重要性。
随后的讨论环节中,系所教师分享了学习心得。张宏邦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发展对新闻传播学科、专业及行业领域带来了深刻影响,拥抱新技术的同时也需要掌握其双面效应。新媒体学院在智能传播领域有着自身优势,通过深度交叉融合发已取得一些成绩,未来学院应继续在网络与新媒体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探索新赛道。他肯定了“学习强科”系列活动对促进系内师生团结,提供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最新思考与智慧的重要意义,为我们的教学、科研提供了宝贵思路和新方法。
陈积银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智能传播学科发展成为当前国内外的重要议题,强调新闻传播学科教师应实时追踪了解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应用趋势,鼓励学生积极尝试探索,将技术与科研相结合起来,推动新闻传播与人工智能治理前沿问题研究,优化和推进相关实践作品及课程,助力学院发展。
马晓悦教授认为,学习了关于人工智能下的产业重构与学科发展内容后深受启发,特别是有关定制化智能体开发、空间媒介发展、用户隐私保护、网络空间安全等方面,也期待系所老师能够发挥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加强与业界交流合作,积极参与智能传播方向、智能传播教材建设工作,不断寻找智能传播方向发展新的爆发点。
杨帆副教授认为,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学的交叉融合带来了学科边界拓宽和主体地位受威胁等问题,智能传播学科如何做出自身的社会贡献并扩大社会影响力至关重要。他强调,在智能传播浪潮中,新闻传播学科亟需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人的价值和社会责任,应不断思考如何借助智能媒介体现和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这一现实命题。
刘蒙阕副教授认为,AI大模型在垂直领域、智能体领域的研究与发展值得关注,特别是智能媒介在人际沟通、满足人类新需求等方面的应用等。随着生活压力增加,类似ChatGPT等聊天机器人已具备心理咨询与抚慰功能,引发了对未来人工智能疗愈功能、机器人共情能力乃至与人类情感关系的深思。这些议题既有趣又富有挑战性,也展现了智能科技赋能新闻传播的无限发展可能。
缑赫助理教授认为,孙鹤立教授的领学深刻揭示了未来科技与传统并存的现状,也引发了我们对学科发展的一些思考。她认为,智能媒体正逐步融入日常生活,它不仅未颠覆我们的传统,反而与其共生共荣,因而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空间广阔,未来充满挑战与机遇。她还结合个人研究方向,指出智能媒体对学前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已成为新研究热点,面对智能媒体带来的挑战,加强智能媒介素养培育显得尤为重要。
朱利平助理教授认为,围绕人工智能最前沿的技术和治理经验开展领学研讨意义重大,特别是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闻传播已从辅助角色转变为行业发展的主攻力量。他指出,AI在媒体行业的应用场景广泛,如AI助理导演、短视频自动生成、沉浸式体验如VR、XR等,均展现了AI对传媒行业的深刻影响。而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传播学科是一种共生发展的关系,人才是最终目的,新兴技术应当始终服务于人类价值追求。
邝岩助理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治理问题亟需各界高度重视,其根本在于人的智能素养与理性认知,而非单纯的技术问题。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闻传播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坚持人文关怀,比如在人工智能赋能视听内容生产领域,享受人工智能技术便捷性、智能化的同时,也应注重内容生产者的主导作用与人的价值,加强内容创新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以避免技术过度削弱人在内容生产中的核心价值。
任围助理教授认为,数智时代的智能鸿沟问题也值得关注,特别是智能媒体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方面。当前,城乡青少年之间存在明显的媒介鸿沟、数字鸿沟与智能鸿沟,青少年群体内部也存在显著差异,我们应当从不平等的角度出发,给予农村孩子、弱势青年群体更多关怀,凸显新闻传播学者与从业者的社会责任。
博士研究生代表张雪认为,孙老师的分享强化了对AIGC与智能视听关系的认识,加深了对多模态大模型的理解。她指出,视听内容数字化、智能化实现多元性与创意表达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内容及伦理方面的新风险。同时,聚焦人机共存的实现路径问题,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AIGC赋能的正负效应,考察如何促进技术与人类的和谐共存等重大命题。
最后,汪文斌教授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技术、媒介、社会三者间的互动对新闻传播学科教学与科研的深远影响,未来学院的主攻方向应聚焦于“智能时代下的媒介变革与社会发展”领域。系所应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面向社会需求,站在世界前沿”的宗旨与理念,高度重视智能传播方向科研、教学工作,通过有组织的学习与研究,挖掘把握学科发展机遇。他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视听内容、数字文化、沉浸式体验等与智能算法结合有着广阔前景,系所师生应当积极拥抱技术与新业态,通过多学科、多领域合力推动团队建设与跨界合作,以适应技术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共同推动智能传播领域迈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