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国际传播系组织开展“学习强科”业务研讨系列活动。本次活动邀请到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崔海教、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王冬梅、中广联合会微短剧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张跃明作为主讲嘉宾,与国际传播系师生畅谈国际传播的专业建设与未来发展。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汪文斌、党委副书记吴锋、新媒体系副教授沈霄、智能传播系副教授杨帆及国际传播系全体师生参与研讨,国际传播系教授阚平主持本次会议。

崔海教院长分享的题目为《共传播:共同体理念引领下的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创新》。伴随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单向的、不均衡的传统国际传播模式难以为继,蕴含“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等中国传统智慧的共同体理念为国际传播带来了全新思路。共同体理念引领下的国际传播“共传播”理论,以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理念,以实现共赢为目标追求,以共同价值为价值引领,以共生内容、共同发力、共用平台、共鸣情感、共建机制为实践要求,可构建更具包容性与实效性的传播范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价值,将成为推动国际传播迈向新高度的重要力量。

王冬梅就创新国际传播教育范式作主题分享。她认为,创建以主题策划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教育范式是在网络传播、信息传播语境下培养人才的使命和方向。国际传播教育要突破传统知识传授模式来探讨传播价值和受众需求,实现价值共创的理念转型;国际传播专业教师要努力实现在地化创新,指导学生从全球热点问题去观察和思考,从“理论重构、课程体系创新、实践平台搭建”三个维度做好学生新型实践能力的培养。

张跃明以短剧出海为例,向与会师生介绍了国际传播的具体实操场景。短剧出海不仅是文化传播的新赛道,更是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创新实践。优质内容需兼顾本土化叙事与国际审美,通过轻量化、高密度的创作模式突破文化壁垒,同时注重价值观共鸣,才能在全球流媒体竞争中抢占先机。

在研讨交流阶段,王含阳对崔海教院长关于共建国际传播合作机制的看法深表赞同。她认为,通过构建国际媒体合作联盟,确立统一的传播准则与协作规范,并建立定期评估机制以监测联盟内各媒体的传播成效,将有力推动国际传播事业朝着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稳步迈进。廖政贸表示,崔院长所提及的“在国际传播中把握情感共鸣”这一观点至关重要。他认为,若表达方式过于生硬刻板,往往难以触动海外受众的心弦,进而影响传播效果。刘婵君、王威力、杨帆分别就系所建设、区域传播策略、国际传播的“真问题”向王冬梅展开提问。王冬梅就这些问题依次作答。她认为,系所建设要做到理论和实践两手抓,就国际传播系正在开展的新大众文艺国际传播研究,要重点注意这一板块在网络传播时代的特殊性;区域国别研究中则应树立“一国一策”思维,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传播模式和叙事方式;同时还应把握不同平台的传播规律,寻找契合各个平台的内容和形态,提升传播的有效性。



汪文斌院长在总结中指出,本次研讨标志着学界与业界在国际传播理论创新层面达成重要共识:“‘共传播’理论不仅为破解文化折扣难题提供方法论,其‘五共’实践框架更是构建新型国际传播体系的蓝图。”
通过思想交流与深度研讨,师生在学术研究、教学创新等方面收获颇丰。国际传播系将以本次研讨为契机,围绕讲好中国故事凝聚学科发展共识,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和卓越传播能力的国际化人才贡献力量,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

文/邹福欢
图/唐文权 黄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