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省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面向兰州市三县五区各级各类共十八家医院的医务人员、普通群众和伤病患者做了关于“兰州市医务人员精神压力与身心健康”的调查,受访者中,医务人员有1100人,伤病患者923人,普通群众988人,问卷回收率为100%。
调查数据显示,91.3%的医务人员身体状态为亚健康,“腰酸背痛,头昏眼花”、“睡眠质量差,易梦,多醒”、“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做事反复核对,精神大不如前”成了医务人员的普遍状态。数据发现,造成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医务人员普遍工作压力大,而压力主要来自工作时长和医患关系。
据中国医师协会2018年1月所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我国三级医院医师平均每周工作51.05小时,二级医院为51.13小时,大大超过每周40小时的标准工作时间。同时,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医师能够休完法定年假,甚至还有4.4%“不知道自己有年假”。“我们科的病人发病大多是突发性的,所以我们要时刻准备着,加班对我来说已经是常态了。”张伟(化名)是兰州市某三甲医院心内科的主治医师,入职8年,他印象中完整的周末休息时间累加起来也不超过两个月。
饮食不规律、夜晚加班多、锻炼时间少。数据显示,超过70%的医务人员存在夜间休息不好的情况,超过35%的医务人员表示超负荷的工作影响了他的正常用餐时间,仅有4%的医务人员有时间能每日进行体育锻炼。此外,超过四分之一的医务人员有过换工作的想法,仅有不足20%的医务人员表示心情愉快、对工作充满热情。“刚开始觉得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挺伟大,也有干劲儿。但工作时间长了,忙和累不说,还经常得不到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就感觉身心俱疲,失去了工作热情。”王琛(化名)做医生还不到十年,大大小小的“医闹”事件却已经经历了几十起。可见,大量的医患矛盾大大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
数据表明,医患矛盾发生率与医务人员的工作信心呈负相关,医患矛盾大大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在受访者中,有25%的医务人员表示在6个月内遭受过患者的辱骂,10%的医务人员遭受过患者的肢体暴力。
此外,作为“健康守护者”的医师群体本身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医师猝死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另外还常患有因过劳导致的各种疾病,如由长期饮食不规律导致的肠胃炎,长时间伏案或手术工作导致肩颈炎、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或因精神压力导致的偏头痛等疾病。医生以治病救人为责,但医生“病了”谁来治?医生的身心健康应该由谁来关注?此次调查的数据显示,兰州市医务人员总的所患疾病率(总的所患疾病包括亚健康、外伤、以往患病状况)高达92.9%。其中,年龄在41—50岁和工作年数在6-10年的医务人员总的所患疾病率最高,分别为96.51%和95.66%。
同时,医务人员的亚健康发生率也居高不下,91.3%的医务人员处于亚健康状态,具体表现为“腰酸背痛,头昏眼花”、“睡眠质量差,易梦、多醒”、“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做事反复核对,倍感精神大不如前”等。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医师比男性医师的亚健康状态还要高出约7个百分比,分别为93.10%和86.11%。“我在妇产科工作三年多了,每周要上4个白班和1个夜班,白班8个小时,夜班14个小时,但很少能按时下班。忙起来的时候,家里的事情根本顾不上。孩子都上二年级了,我一次家长会都没去过。”某医院的妇产科护士王珊(化名)表示,女性医务人员往往比男性承担了更多的压力,不仅要面临超负荷的工作环境、紧张的医患关系,还有来自家人的不理解和不支持。
关注医师健康应当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保护医师健康是保护公众健康的基础。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贵州省委会主委张光奇就提出“有幸福的医生,才有满意的病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不仅要下大力气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题,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缓解职业倦怠也同样刻不容缓。通过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条件,推进现代医院的管理制度建设,加强职业风险防控等多种措施,来保障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帮助医生缓解职业倦怠。只有健康的医生,才能守护健康的中国。